返回

青云直上 19:隔空的对话

与此同时,已经顺利将信物托付给学弟的刘天赐,哪里也没去。

他把自己关在赵小乐家的客房里,静下心来,一本一本、一篇一篇的读起了僳老先后发表在《文史》、《华夏之光》上的回忆录,开始了一场与僳老的隔空对话。

僳老是来自湘南大山里的侗族小伙。

与大多数元勋不同的是,他的家庭算是富裕的,如果要划成分,他家不是地主至少也是富农家庭。

他打小就跟随乡里一位神秘的阿陀习武,无形之中打造了他一身的钢筋铁骨。

1916年,他来到了叔父创办的第八国民学校读书,年少好学的他,第一次透过书籍,认识了这个世界。

两年后,他先后到僳氏私立初级国民学校、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读书。

只读了两年预备班及五年的小学的他,通过超人的努力和智慧,竟然被选送进了湘江省立第二师范。

当时的省立二师,是湘江进步思潮的启蒙地,遗憾的是,带头求进步的校长却被白色恐怖所残害,并遭到大范围的清肃。

无奈之下,他和一批进步的学生一起,秘密转移到武昌,编入了易将军的教导大队

易将军第一眼就相中了他,直接点将道:孩子,我看你年纪虽小,但实在聪明,以后就跟着我身边,这个班的班长也是你的了。

正是易将军的器重和信任,再加上自己的不懈努力和积极进步,短短的两年时间,他就先后入了团并入了党。

那一年,他刚满二十岁。

紧接着,他参加了著名的南创起义,担任起义军总指挥部的警卫队班长。

之后,又参加了湘南起义。

最终,带领着队伍上了革命圣地山。

1935年,他所在的红十军团余部在怀玉山地区遭到日军围歼。他组织千余人突围到了闽浙赣苏区。

这是他战斗史上的首次失利,给了二十七岁的他当头一棒,也促使他在之后与日作战中变得慎之又慎。

1938年,他带领的部队被整合为了新四军第二支队,他任代司令员,期间,先后参与和组织了水阳镇伏击战、横山战斗、奇袭官陡门等战斗,歼灭无数日伪军。

正逢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时期,他的身边,悄然盛开出了爱情之花。

这朵美丽的爱情花,名字叫储青。

那时候,储青与几位学员一起被分配到新四军江南指挥司令部,她担任秘书处书记员。

如果不去当这个速记员,储青可能就会与他失之交臂,无缘陪伴这位战神厮守一生。

他一眼见到储青时,她正手握毛笔,平心静气的记着字,笔飞如花,快而不潦。

于是,他从学员名册上记住了她名字:储青。

等她顺利完成记录工作后,他问道:“小姑娘,你来自哪里。”

储青俏皮的笑着:“咯咯,我扬州来的,你呢?如果我猜得没错,你大概就是僳大将军吧?”

初次见面和简单交谈,他被这位姑娘的聪慧机敏、俏皮可爱和对答如流所吸引。

那年,储青年方十六,正是长身体的年纪,三天两头就会饿肚子。

顽皮的褚青和几个胆大包天的女学员凑在一起捣鼓,竟发现了一条带点危险性和冒险性的“生存之道”。

那个时候,她们这班学员都住在军部的大阁楼里,他和政委住阁楼上,她们就在阁楼下。

警卫员担心他忙起战事来就忘了吃饭,等到半夜会饿肚子,就准备一些饼子干粮放在他楼梯口的竹筒子里。

这个小秘密,没几天就被褚青这个顽皮又贪吃的小老鼠发现了。

于是,储青带头,和几位女学员一起,将竹筒里的饼子干粮偷吃个精光,还在里面塞了张纸条:“小老鼠偷吃了”。

他逢半夜去楼梯口的筒子里找吃的,虽是空空如也,但是娟秀的笔迹和俏皮的留言,给他带去了莫大的开心和乐趣

以后,每次见到储青的时候...

他就会笑说:嘿,欢迎小老鼠再次光临...

一句幽默的招呼,一改他往日威严又严厉的形象,让储青看到了他和蔼可亲的另一面...

他本就天生胆大,敢作敢当。

但是,当爱情悄悄来临的时候,也不由得温顺谦卑起来。

一直捱到两年后,他才鼓足勇气写了封信,托人带给储青。

谁知道,十八岁的储青还没看完,就羞得脸色大变,当着那么多女战士的面,直接就撕了个粉碎,随手扔进了溪水里…

感情方面,他是白纸一张,一时之间不知所措,找到政委诉苦。

同样也是两眼一抹黑的政委,一本正经地分析起来:爱情是需要一定情感基础的。储青一时半会没答应,那是人家姑娘小心思多,怕小姐妹们笑话她,也可能是你常年板着个脸造成的,你可不能责怪她,她在爱情面前有自己选择的自由…

在此后的残酷岁月里,两个人和谐而又微妙的合作与相处着...

直到黄桥会战取得胜利后,储青再一次见到他时,竟抿着嘴巴,迟迟说不出话来。

而他,终于忍不住了,直白的告诉储青,会一次、两次、三次的求爱,也会一年、两年、三年的等待...直到,她愿意张开双臂为止。

储青这才张开了她的小嘴,羞羞地说了一句:“这样,你岂不是会等上很久?”

他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势回道:“那样的话,不论多久,我还是会一年接着一年的继续等,只为了等你。”

结果是,储青不忍让他再等太久...

或许是,她其实早就爱上心目中的战神。

终于,1940年初,两个人正式成为了夫妻。

婚后第二年,他和储青有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,僳戎生,取这名字,也是为了感怀自己的戎马生涯。

戎生出生后不久,就被寄养在农户家里,直至打过长江后,再次回到了他们身边。

本章换源阅读
X